中国虎网 2015/9/30 0:00:00 来源:
未知
2015年中国网民数量在七八亿人左右,透过这个庞大的数字,可以想象到医药电商潜在客户群数量级发展的似锦前程。
业内普遍认为药品O2O模式未来大有可为,但目前尚没有一个药品O2O的成功样板。九州通(600998,股吧) 于2014年4月开启的“药急送”业务,目前运行状况不甚理想,用户下单后无人问津、拒单现象屡屡发生。金象网的1小时送药,如今也处于暂停状态,其页面 显示为系统升级中。尽管国内医药O2O也有像七乐康、百济、盛生网、健客网、药房网、金象网、海王星辰等运营比较好的企业,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医药零售 O2O市场的现状,毕竟更多的医药零售企业和“触电”企业或药店并没有享受到O2O盛宴所带来的利好。
没有流量意味着没有客流和订单,没有订单则意味着一切都是空谈。拥有巨大的流量是必备且成为优势的条件之一,在流量优势不分伯仲的情况下,注重专业的服务、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则成为了竞争的另一个方向。
仁和药业(000650,股吧) 采用的是产业链垂直整合方式,但它并非开山鼻祖,也不是遥遥领先者,医药电商已不是处女地。当所有企业都降低重心,唱着网络为王、决胜终端的歌谣,走上深 度分销的道路时,垂直整合的优势或将丧失殆尽。接下来,就是降价促销,在释放产能、消化库存的过程中,成为现金流依赖型企业。
同业竞争是市场使然,但障碍不止于此。目前众多垂青O2O的医药零售企业和药店所处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80后作为互联网经济重要的应用人群却不是医药消费的主流,医药消费的主流群体是“60后”、“50后”,在消费习惯上仍以传统医疗为主。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这两大因素,成为制约电商在医药流通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
中国人有“看病抓药”的习惯,即看完病再根据医生指示抓药。用药习惯首先是基于对疾病的专业判断,而对于疾病的判断往往是基于医疗机构及医生的看法,因此医院对病人来说更重要。
况且,长期形成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医药产业链结构,在现有体制下较难被突破。目前从国际上很难找到与中国大陆相似的医药市场模式,更找不到特征相似的消费人群。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医疗用药模式,那么互联网商业模式在
医药行业的应用与推进就会很缓慢,现行的物流配送体系、采购销售模式和终端实现方式等都不会有根本性转变。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