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协会医药价格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在江苏泰州召开,参会负责人表示,会议对今年国家发改委的主要工作作了部署,并重点讨论了“药价虚高”问题。相关方表示,国家发改委逐步将工作思路从此前的调整最高零售价转移到药价形成机制上,业界关注的“中成药等调价工作进展缓慢也正是因为工作重心的转移”。
价格虚高依然无解
据悉,本次会议属“内部讨论”,多省(市)发改委、物价局的相关负责人参会。“药价虚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一直是发改委坚持降价的动力,然而多轮调整后,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
新医改启动以来,天价芦笋片、地方医保药物突击涨价等事件和现象依然频现,主管部门虽屡降药价,但价格虚高引起的争议从未停止,甚至很多不满情绪都被宣泄到发改委头上,长期实施的最高零售价制度被视为“罪魁祸首”。
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曾对媒体表示,发改委或各省物价局制定的药品指导价高得离谱,这才是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座谈会上,部分省市负责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普遍认为“
招标带来的高价药降价难、低价药降价死等现象,导致了药品价格虚高与虚低并存”。
不过,另一个让人困惑的事实是,什么是药价虚高?高价药如何定义?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即使在这次会议上,也没有统一的结论。
事实上,部分省份已开始探索试点,调研了一些抗肿瘤药、原研药、独家品种,重点关注
采购金额排名靠前的品种。国家卫计委去年也组织对合资药、抗肿瘤药等进行调研,拟建立价格谈判机制,与销售金额前200位的合资、进口药等高价药的生产企业进行谈判,在全国范围降低药品的虚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