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虎网医药网 > 医药资讯 > 今日新闻 > 新京报:螺旋藻铅超标 药监部门说清了吗?

新京报:螺旋藻铅超标 药监部门说清了吗?

中国虎网 2012/4/11 13:42:47 来源:  2012-04-11 新京报 
  生意社4月11日讯       漫画/张建辉   ■议事堂   近期,部分螺旋藻保健食品两次官方抽检结果大相径庭。昨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就相关问题做出回应,称第一次是监测发现可疑产品,第二次公布的才是监督检查结论,行政处理只能以监督检查结果为依据。但监测和监督检查为何结果差别这么大,螺旋藻铅含量究竟应该执行什么标准?很多公众仍然看不看清。   同样的标准,为何结果不同?   螺旋藻产品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药监部门的回应称第一次是监测,第二次是监督检查。这两种监管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一般消费者可能很难搞清楚,但这其实也不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公众此前最大的疑问是,两次检测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对此,药监部门需要做出具体说明,比如第一次列出那些产品的依据是什么,虽然监测只是发现可能存在的苗头性问题,但在众多同类产品中,为何最终确定了这些产品?而第二次监督检查既然否定了监测的结果,就该把两次检测的报告都详细公布,而不是一会儿给出合格,一会儿给出不合格的结论。   现在的问题是,媒体的报道和消费者的质疑,都是很具体的问题,但是药监部门的回应,却大多只是很原则性的说明。这样的回应,只有回的形式,而没有具体应答消费者的疑问。   不管监测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定位到底如何区分,但都以2.0mg/kg为标准,两次结论却不同,已经引起公众的困惑,影响有关部门的公信,有关部门的自我辟谣,还是应该更详细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吴景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   铅标准还是一桩糊涂案   螺旋藻产品铅含量是否超标,标准是关键。药监部门最新的回应中,先后提到了两个标准:一个是《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一个是《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GB 16740-1997)。   在《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里,未明确以藻类为原料片剂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但一般产品的铅指标限量为0.5mg/kg;而在《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产品一般每天食用量为2-6克,以2.0mg/kg限量计算。   药监部门的回应没有告诉公众,是否《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高于和大于《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从表面分析,《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适用于所有食品,而《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只适用于保健品,所以前者的适用面更宽。此外,从时间上看,《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是2005年颁布的,而《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是1997年颁布的,前者比后者新,一般而言,新标准更严格和可靠。   标准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也并非不可理解,但至少在监管部门内部执行时应有统一认识。此前有媒体报道,业内很多企业和地方监管部门以0.5mg/kg为螺旋藻产品的国标。适用标准的不明确,给公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张田勘(学者)   铅标准就高不就低才更安全   一批被监测铅含量超标的螺旋藻,在数天后的监督检查中大多恢复正常。尽管相关部门解释说,标准有据可查,并且根据一般的医学知识,这种含量的铅吃到肚子里也是安全的。   对于这样的解释,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螺旋藻作为一种保健食品,人们服用它是为了获得好处,里面掺杂了大量的铅,即便不会发生什么明显的不安全事件,但也和其保健的身份不大符合。因而,既然有高标准,就该尽量就高不就低。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已经有了太多摄入铅的机会,如学习用品、装修材料、餐具、玩具、化妆品等都可能有铅潜伏,因此,很可能出现铅摄入叠加的情况。如果一个人一天只通过螺旋藻摄入铅,可能是安全的,但在接触了太多的铅以后,还要经过保健品摄入铅,谁能保证不是导致中毒的最后一点安全剂量呢?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铅是一种多亲和性毒物,进入机体后会对多个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而且铅污染不存在下限,任何程度的铅污染都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且铅的毒性持久,半衰期长达10年,不易被人体排出。这些特性都告诉我们,对于铅中毒绝不可掉以轻心。□郑山海(医生)   螺旋藻是否铅超标,看到国家药监局做了官方回应,大体浏览一遍,个人感觉应该没几个人能静下心来看明白依然坚持之前的观点,不趟保健品这浑水,反正我和我同学们都这么想的。@倩倩(学生)   刚买过螺旋藻就出现铅超标事件,吃还是不吃呢!有关部门能不能靠谱一点儿,我们不管你是监测还是监督检查,有问题就是有问题,什么叫可疑啊?这一可疑谁还敢吃?消费者和企业的损失,谁来赔偿?@金明(教师)   螺旋藻同一部门两次检测结果不同,可说是自相矛盾。现在说第一次只是监测出可疑产品,可当时药监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该局对这些螺旋藻和鱼油的问题产品进行了市场抽检和第三方检测,并发现了重金属超标、内容物欺诈等问题两种说法是不是又自相矛盾呢?(王建)
网站声明: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现在已经有0个对此文章发表过评价0个人发表过求助问题查看所有评论
请正确输入正确电 话
    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对以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北京虎网纵横广告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如您有意投稿,请点击“我要投稿”。
中国虎网纳您良言





注意: ·本网站只起到交易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 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任何单位及个人发布信息,请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注意产品功能表达,杜绝虚假违法广告,产品功能夸大宣传。
业务电话:010-53399568 手机/微信:14700496243
客服微信:14700496243
  :本网站为专业的医药招商代理平台,不出售任何药品,买药请到当地医院咨询,请不要拨打以上电话,谢谢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编号:11010502000363
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2012273号-4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号:(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4)第00532号
虎网医药招商网(www.tignet.cn)版权所有,谨防假冒